心理疾病病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到底什么是抑郁症有哪些常见的误区知我心 [复制链接]

1#

前两天,KY的后台收到这样一条留言:

这条留言引起了我们的重视。经了解,这次事情的起因是,某平台主播陈泽(微博名

哈尔滨悍匪)的女友因为抑郁症自杀身亡,他在直播时提到,觉得女友自杀是因为她常逛的抑郁症超话中“负能量太多”,并声称是因为超话中“有人引导自杀”,女友才会走上绝路。

此言一出,许多陈泽的粉丝涌进抑郁症超话,开始无差别地攻击、谩骂超话中其他的抑郁症患者。

有些抑郁症患者甚至被私信攻击。一位年仅14岁的患者竟然在一个晚上收到来自36个陌生人的条辱骂私信,言语极端负面。

(图片截取自新浪微博)

攻击发生后,网警备案了6起相关轻生事件,而根据超话中更新的信息,其中有多人很可能已经失去了生命。

(图片截图自北青Qnews)(图片截取自新浪微博,已隐去相关ID)

攻击持续了约两天。很快,主播陈泽连发多条道歉博,表示自己从没因为女友离世煽动粉丝攻击抑郁症患者,也不想伤害任何人。而抑郁症超话的主持人也发贴表示,已经和陈泽进行沟通,会尽快平息这件事,希望被无辜殃及的抑郁症患者不要害怕、照顾好自己。

(图片截取自微博)

(图片截取自微博,已隐去相关ID)

这次事件让我们意识到,时至今日,仍然有许许多多的人对抑郁症充满了误解。比如,一些网友指责抑郁症患者在超话中传播负能量,认为ta们正是因为不积极向上才会患抑郁症;也有网友称自己现在看到抑郁症就准备“吃瓜”,觉得“标榜自己抑郁症的都不是真抑郁”。

(图片截取自微博、豆瓣)

从心理学专业的角度来看,对抑郁症的误解和污名无疑会加重患者的心理压力,给ta们带来疾病以外更深重的痛苦。我们因此决定撰写此文,再次澄清一些对抑郁症的误解,也想让真正的抑郁症患者的声音被更多人听见。

所以,今天的文章,我们希望你能看到最后。

01.

人们通常所说的抑郁症,其实是对重度抑郁障碍(majordepressivedisorder)的简称。

患抑郁症会出现一些典型症状,比如:

·几乎所有时间都处在低落的情绪;

·对几乎所有活动丧失兴趣;

·几乎每天都失眠,或睡眠过多;

·经常感到自己毫无价值;

·反复出现死亡的想法;

·……

抑郁症会严重损害患者的身体健康和社会功能,给患者带来极大痛苦。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统计,全球约有超过3亿人受到抑郁症的困扰。

尽管抑郁症已经非常普遍,人们对它也不那么陌生,社会上对抑郁症的谣言、误解还在广为流传:

误解一:得抑郁症是因为心态不好,软弱、矫情、想太多的人才会得抑郁症。

这可能是最常见的对抑郁症的误解。即使许多人已经知道抑郁症是一种疾病,并不是简单的心情差,人们仍然会觉得,只有心理本来就有问题的人才会得抑郁症,心态好的人是不会得抑郁症的。

事实上,抑郁症背后有非常复杂的原因。除了诸如神经质、消极应对等心理层面的易感因素,生理方面的变化,也是重要的致病因素。

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HPA)过度活动是被最广泛证实的与抑郁症相关的生理异常(AmericanPsychiatricAssociation,)。

5-羟色胺,也就是血清素分泌减少,也被证实与抑郁症有关(Rubin,Phillips,McCracken,Sadow,)。

而日本慈惠会医科大学的最新研究甚至发现,抑郁症与潜伏在我们体内的一种疱疹病毒(HHV-6B)相关。研究者检验出,当我们非常疲劳时,这种潜伏的病毒会激增,导致大脑压力亢进,我们患抑郁症的可能性会增加至原来的12.2倍(Kobayashetal.,)。

除此之外,一些负面的经历也被证实是抑郁症的风险因素。

童年遭遇虐待、抛弃等,被证明与重度抑郁症显著相关(AmericanPsychiatricAssociation,)。而其他生活中的压力生活事件,比如高水平的工作压力(highjobstrain)、工作中的不安全感(jobinsecurity)等,也被证实会促使抑郁症的发生(Wangetal.,)。

所以,认为心态不好的人才会得抑郁症,是非常不科学的。

误解二:得抑郁症都会感到悲伤、绝望,产生自杀的想法,没有就不是抑郁症。

事实上,并不是所有抑郁症患者都会想自杀。

抑郁症分为轻度(mild)、中度(medium)、重度(severe),自杀倾向的产生与抑郁症的严重程度相关。一般来说,轻度和中度抑郁症不被认为会增加自杀的风险(Robinetal.,)。一项在欧洲的调查也发现,在被确诊的抑郁症患者中,有自杀倾向的患者占46.67%,其余53.33%的患者并没有自杀倾向(Doldetal.,)。

而且,也不是所有的抑郁症患者都会出现“情绪低落”的现象。“对所有的事都失去兴趣”是比情绪低落更为普遍的抑郁症症状。

《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第五版》(DSM-5)也指出,不同年龄的患者表现出的抑郁症症状也是不同的。比如,儿童、青少年患者可能出现易激惹或心境不稳定,而不是悲伤或沮丧;嗜睡的症状较多地出现在年轻的抑郁症患者中。

而更重要的是,对抑郁症的污名化也会导致人们故意隐藏自己的症状(Gillihan,):一些患者即使不开心也要装作开心。临床医师们也发现,许多患者在就诊时不愿谈论自己的感受和情绪,只是聚焦在躯体的症状,认为自己只是身体出了问题(AmericanPsychiatricAssociation,)。

误解三:治疗抑郁症主要靠心理调节,患者要保持积极乐观,多跟人交流、多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