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疾病病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俗语精足不思淫,气足不思食,有道理吗 [复制链接]

1#

随着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参与养生活动的,已经并不局限于老年人群体。很多年轻人也开始“保温杯里泡枸杞”,进行养生活动。提及养生,很多人会提到这样两句俗语:精足不思淫,气足不思食。

华夏传统医学博大精深。具有无比生命力。华夏先民也在无数代人的摸索中,总结出一整套体系庞大、建立在经验基础上的医学理论,即我们日常所说的中医。其中,上文提到的俗语,便是中医经验中关于养生方面的一个浓缩和总结。

先说“精足不思淫”。根据《黄帝内经》等医学著作的理论,中医认为,人的生命和健康,是建立在“精、气、神”能正常运作(充足)的基础上。所谓“精足”,指的是“精气足”。中医认为,精气足的人,往往处于神清气爽、神志清醒,能有效控制情绪的状态。而“淫”,并非指“淫荡”,而是和孟子说的“富贵不能淫”的“淫”同一个概念:即迷惑、迷茫,可以理解成胡思乱想。孟子认为真正的大丈夫、好男儿即便富贵了,也不会迷茫。而中医角度认为,一个人如果精气足,就不会处于胡思乱想、追求虚妄的状态。反之,如果一个人时常陷入胡思乱想的状态,就需要反思一下,是不是陷入“精不足”的状态。如果是,就应该及时进行改善。从现代医学角度来看,“淫”的概念可以对应成情绪不能自控者,乃至抑郁症、强迫症等疾病。

再说“气足不思食”。所谓“气”,指的是气血。中医认为,气血不足、气血两亏,就会让人陷入类似亚健康的状态,比如:正常饮食状态下,还会有频繁的饥饿感,并且伴随疲惫、四肢无力、精神涣散的症状。久而久之,会影响寿命。所谓“气足不思食”,指的是一个人如果气血充足,可以保证很长时间不吃东西并且没有饥饿感。反之,如果一个人时常出现进食不久就再度产生饥饿感的情况,那说明这个人很可能处于气血不足的状态,应该调理气血了。从现代医学角度来说,如果一个人在正常进食的情况下,依旧出现饥饿感频繁的状态,那么,其消化系统、营养摄入系统很可能存在问题。

中医和现代医学虽然在医学理论上存在差异:譬如现代医学侧重对微生物、细胞、器官、体液的观察和研究,并认为人的疾病和上述因素有关;而中医则认为,人体的阴阳五行(包括五气)是否正常、是否均衡,影响着一个人的健康。中医作为经验医学,其理论形成,是建立在数千年实践、实证基础上的。中医和现代医学各有所长:比如在预防疾病方面,中医较为擅长;而在治疗急性疾病方面,现代医学占据优势。事实上本文提到的这两句俗语,就具备预防疾病的意义,因此值得当代人借鉴、吸收。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