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多久没去过银行了?多久没逛过超市了?你宅在家里多久了?
越来越多工具让我们的生活变得轻松便捷,以前我们要去银行存钱取钱,去邮局寄包裹取包裹,去超市采买日用品,去市场买菜,但现在都可以在网上完成交易,实现送货上门。
广告里的那句话“足不出户,就可以享受服务”。殊不知当年的这个理想生活实现了,却隐藏着危险。如果真的足不出户,我们还需要行走吗?
网上有一则报道,一位搭乘十几个小时长途飞行的女士,下飞机时突然晕倒在地后死亡,一路上这位女士很少起身活动,发生了下肢静脉血栓,就是长时间不走动惹的祸。
行走不仅关乎人类的健康,行走对于人类的生存和生活还有什么深层的意义?
《我们为什么要行走》这本书将带我们探寻行走的起源,研究大脑和身体如何精妙地行走,了解行走与我们的思想以及社会的奇妙关系。
本书作者沙恩·奥马拉,是世界著名的神经科学家。爱尔兰皇家科学院院士,担任都柏林三一学院脑实验研究教授,神经科学研究所主任兼首席研究员。是第1个惠康基金会高级研究员奖金获得者。
就让我们跟着这位热爱走路的神经科学家奥马拉一起学习关于行走的知识吧。
01行走让大脑年轻,我们更聪明
法国哲学家卢梭曾说“我只有在行走的时候才思考,停下脚步,就停止了思考,我的思维只会跟随我的双腿活动”。
如此说来我们大脑是为运动而生的,行走会直接影响我们的大脑。
书里讲了这样一种简单的生物——海鞘,它生长在海边的岩石里,是由一个单眼的细胞,连接一个简单的大脑,然后再与一条简单的脊椎相连。
尽管简单,但因为它有脊椎,就和人类、猫科、鱼类、鸟类等一起归到脊索动物门。
幼年的海鞘在水中来去自如,可以游泳捕猎,在水中保持平衡。随着海鞘逐渐长大,它会把自己固定在岩石上,最后像植物一样一动不动。
此时它会“吃”掉自己的大脑、脊索和眼睛,这些细胞全部吸收消化了。因为它不再移动,也就不需要这些器官了。
看到这里我还真有点担心,如果人类足不出户,不再行走,我们的大脑会不会退化啊?
不是耸人听闻,答案是真的,但你也无需焦虑,一项简单的行走运动就可以延缓甚至逆转大脑的衰老。
书中提到某研究所对老年人进行了一项分组步行实验,实验长达一年。研究人员发现,每周三次中强度步行组的成员,他们大脑中负责学习和记忆的区域老化过程逆转了2年,换句话就是大脑年轻了2岁。同时还发现,这组大脑区域的体积有增加。
这个结果让人振奋,定期步行能增强大脑结构的可塑性。
一旦我们站立起来行走,大脑会跟随身体动起来,我们更加警觉,呼吸变快。其背后的原理是:行走让身体运动起来,引发肌肉释放“骨骼肌纤维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生长因子进入血液循环,进入大脑,它能刺激新的血管生长,促进新的细胞产生。
也就是说身体的运动能渗透到大脑。
一些解读衰老和步行关系的研究文献里也反复提到“只有停止行走,你才开始衰老;不能因为变老,就停止行走。”
行走不仅对我们的肌肉和体态有益,还有保护器官和修复损伤,延缓大脑的衰老。
如果你想保持大脑年轻,就行走起来吧。
02行走让情绪提升,我们更愉快
美国有一项调查显示:人在一天中有87%的时间是呆在办公室、家里、商店等人工的环境中。
现代社会很多工作都是在室内,很多娱乐也是上网或看手机,一看就是几个小时,这些都使我们户外的时间大大减少了。
有人说“久坐是新型烟草“这个说法虽有些夸张,但久坐确实严重影响了我们的身体和心理健康。
书中有一项有趣的研究证明:缺乏运动与个性改变有关。很少运动的人在“开放性、外向性、亲和性”上会变差。
很多人的工作和生活压力大,精神疲惫,情绪低落,这与长时间室内工作有关系。我们每个人都会出现偶尔的情绪低落,我们常劝那些心情低落的人“出去散散心”,“到外面走一走”。
就像希波克拉底的这句名言:“行走是最好的药”。
可以说我们每个人都需要这个药。
好好走上一圈,心情会变好,还能改变血压、血液循环和代谢率。快速有规律的行走可以直接锻炼心脏,心脏为全身提供氧气和能量。让我们感觉更好。
行走与情绪之间的关系非常微妙,虽然一直没有明确定论,但很多研究结论表明,经常行走能长久显著地提升情绪水平。
书中提到新南威尔士大学的精神病学家和流行病学家塞缪尔·哈维领导的一项重大研究,针对33,位健康成年人群,进行了长达11年的追踪记录。研究发现,总体上,任何体力活动都与抑郁症发病率降低呈正相关。
公共卫生医师戈里·西蒙在精神病学权威期刊上也发表了“锻炼是一种安全且相对有效的广谱抗抑郁治疗手段......可用于预防和治疗各种程度的抑郁障碍。”
可见行走对稳定和提升情绪有作用。尤其是人与大自然的接触,在绿地中散步会提高我们的幸福感,自古以来人类就在林中漫步,比如日本就有“森林浴”的文化传统,深入森林全神贯注地行走,与自然的景象,声音和感觉紧密相连,身心沉浸在令人放松的环境中。
有心理学家认为,能充分恢复力的自然环境应该具备三个条件:让你远离日常生活和环境;包括吸引人的视觉和其他感觉;还要开阔,有某种程度的延伸。
接触大自然能最大程度上帮助人们恢复精力。
可见行走有让人意想不到地提升情绪水平的作用。
走出家门散步,走进大自然。在自然活动中,即使是逛公园也大有好处,增强我们的愉悦感。
03行走让城市繁荣,我们更幸福
行走除了对我们自身的身体和大脑有情绪有意义,还对我们的城市进步有重大意义。
世界城市规划师杰夫·斯佩克说“最好的城市最有效的指标是可步行性”。
当我们去到旅游,不论你是坐飞机,高铁还是汽车,也不管你是搭电瓶车还是坐缆车,导游都会安排游客走一走景区,用双脚踏在那方土地上,去感受那里的阳光与清风,体会这个城市的清晨和夜晚,只有行走才能真正感受当地的风土人情。如果你脚不沾地,那就不是旅行,也没有了切身体验的感受。
要了解一座城,漫步城市的街头就是最好的方式。
我们发现,世界联合国组织评选出的最适宜居住的这些城市,自然风光优美,人们生活舒适,这些城市都适合人们行走。
如何设计一个城市的行走环境,“可步行性指数”就是一个有价值的的指标,用以评估居民通过步行完成日常生活及各种事项的难易程度。
城市的设计者要想提高城市的宜居性就要重视这个指标,应充分考虑行人的需求。一个好的城市设计应该是包容的,温暖的,看它是否能让老人、年轻人、孩子、残疾人士流畅、安全、舒适的通行。
这无疑会让一个城市的生活和工作更有吸引力。
步行改变了城市的社交属性。城市里的绿道,每个建筑物,就连街角的小咖啡馆都让人们的视线舒适。步行让人与人之间面对面的交流和搭讪的机会增多了,能拓宽人们的社会网络,人与人的关系更加和谐。
除了社交以外,还有一个重要的作用是促进经济活动。
我们恐怕都有这样的经历,你看到街边一家美食店正在卖香喷喷的烤面包,你很想买一个,但你正开着车,也不能下车,你需要到另一条街的商场地下车库才能停车。因为嫌麻烦,你也懒得买了。但如果我们此时是步行,情况就不一样了,只需推门进店就可以了,所以说行走更容易进行消费。
就像作者所说,“行走的城市有聚焦效应,可步行性让城市更容易开展商业社交的活动。”
丘吉尔有句名言:“我们塑造建筑,它们也塑造我们”
我们建造了城市,城市也在影响着我们的行走习惯。
04最后
行走让人类从地球生物中脱颖而出,行走让我们的身体器官更健康,肌肉更结实,骨骼更健壮,大脑更敏捷,思维更活跃。
行走不仅对个体有益,还对人类社会有巨大的作用。
《我们为什么要行走》这本书中还有很多有趣的科学知识,例如我们怎么知道在哪里?原来我们的大脑里有比“GPS“还先进复杂的定位系统。我们为什么迷路?原来是没有得到反馈。为什么很多作家都喜欢走路?原来行走能产生创意,迸发灵感。
这本书既有知识又有趣味,推荐你阅读!
读书是为了学以致用,让我们将这本书实践起来。不论你什么年龄,迈开腿行走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