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父母,我们都希望孩子成龙成凤,可有一天,当孩子真正成才,远走高飞不能陪在我们身边的时候,我们又难免会想:养儿育女到底是为了什么?
我们养儿育女不求回报,只求他们自立成才,为此我们可以不惜一切地去为孩子提供更好的教育、更好的生活条件。
可当我们到了晚年,随着孩子们的远去,心里便会怅然若失,特别是当我们需要他们的时候,我们更会想这个问题,又比如:孩子“有出息”真的那么重要吗?
家住湖南阜阳一个小村子的老张有一个优秀的儿子,从小学习成绩优异,在村里其他人眼里,这个孩子将来一定会有出息。
两口子面朝黄土背朝天地辛苦劳作,为孩子提供教育费用。儿子也很给力,在国内完成大学学业之后获得了在美国读博的机会,老张夫妻自然四处筹钱支持儿子。
儿子博士毕业后,选择了留在美国工作。6年时间没有回来过一次。当然,自从儿子工作之后,每年都会给老张寄很多钱回来。
老张见人就会夸自己的儿子有本事,也非常的得意和自豪。
年4月,儿子因为工作安排需要回国“出差”,目的地是湖南长沙。
几年没见儿子,老张自然想见一见的,可是打电话给儿子之后,儿子却说:“你要见就来长沙见我吧!我太忙,走不开!”
老张作为一个老实巴交、朴实无华的农民,自然然是有自己的想法。
想见儿子当然是处于父子之情,但其实他更希望儿子回来能给自己“长脸”。毕竟培养出一个这么优秀的儿子,确实是一件很“有面子”的事情。
知道儿子要回国,老张便迫不及待地把这个消息分享给了乡里乡亲。
然而,儿子的话让老张瞬间失神,但慢慢地心态有气愤变成理解。最后还是自己去长沙匆匆见了儿子一面。
这事儿在当地成了一个笑话,村民们取笑他养了个“白眼狼”,他们可能是出于“酸葡萄”心理。而老张只能拿儿子给自己的钱财来为自己撑场面,也出过不少洋相。
很多人发表不同的看法,有人为这个儿子做法欠妥,再忙也要常回家看看,有的人也认为老张的想法不仅“自私”还很可笑。
这些说法也都有可取之处,这里我们也不去多说什么,今天仅站在一个父亲的角度来分析这个事情。
我们接受了自己的平庸,却不忍看到孩子的平凡
在父母们的辛苦拉扯下,我接受了良好教育,我平凡的父母们希望我们成龙成凤,为此不辞辛劳,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健康。
曾经年少的我兴致勃勃,自信而坚强,认为自己此生一定能成就一番大事,也时刻在努力提升自己。为此不惜碰得头破血流,从未放弃。
然而,十数年过去了,我发现自己离最初的理想越来越远,以前无比清晰的目标,现在看似变得遥不可及。
中间有过一两年的彷徨,这两年,我慢慢认识到自己的想法之幼稚、力量之薄弱,慢慢变得接受现实。
一直以来的先立业后成家的基本理想也得不到实现,我再一次向现实低头,选择了先结婚生子。
可能是出于自己的某些遗憾,作为一个年幼孩子的父亲,很多时候我都会想,我一定要给我的儿子提供最好的教育,给最好的人生指引,让他少走弯路,将来能有大的作为。
我接受了自己的平庸,却接受不了他将来的平凡。
我没有统计过其他家庭的父母有这样想法的占有多大比例,但就我自身的经历以及对周边人的观察,这样的思想应该是大范围存在的。
我们希望孩子成才,却又希望晚年的时候能子孙绕膝
之前曾讲过神逗一个老师的故事,他的两个孩子,儿子在日本定居,女儿在美国成家,曾孙子都可以打酱油了都还没见过,几近成为“空巢老人”。
数年之前还引以为傲的他,现在却有“不要把孩子培养得太优秀”的说法。
有人说这是自私的想法,不值得宣扬。
也有人说,他的孩子不是真正的优秀,真正优秀的孩子不会这样。
对于这样的看法,我不置可否,因为都有其一定的道理。
在我看来,或许只有这样一个82岁高龄的老人才敢于说出这种内心最真实的想法。
当我们的生活不需要孩子照料的时候,我们自然是不希望给孩子“拖后腿”的。
然而谁都不能阻止时光的流逝,终有一天,我们的身体不再强健,生活不能像年轻的时候一样自理,心理上也会更需要孩子的情感陪伴。
我儿子在刚学会走路没多久的时候,有一天他妈妈给他背了一个小书包,小家伙屁颠屁颠地往前跑,留给我一个小小的背影,我当时都有希望他永远不要长大离开我的自私想法。
当我老了,这种想法可能更甚。
但归结起来,这两种想法看似矛盾,却又并不是对立的。因为只要我们教育得当,这也不会成为让我们苦恼的问题。
一方面我们会让孩子懂得感恩回报,另一方面我们也需要反思现有的教育观。
所有的平凡都是幸运
年轻的时候看到这句话深感消极,对这句话最深的体会还是在年年初的疫情暴发之时。
无数的医学专家、医护人员、领导干部们为了抗击疫情不得不站出来面对被感染的风险。为了治疗感染患者而染上病毒的伟大医生不计其数,有好几个甚至为此付出了年轻而宝贵的生命。
这个时候,平凡的我却可以躲在家里等待疫情结束,我所要做的就是保护好自己和自己的家人不受感染,不出门不给社会带来负担。
在这件事上,对我们绝大多数人来说,是否就印证了平凡就是幸运的说法?
平凡的我们可能受不到万人瞩目,可能籍籍无名,但从某些方面讲,这又何尝不是一种幸运呢?
而在我们大部分人的生命中,最后落于平凡或许也是早已注定的,即便我们从未放弃挣扎。
为此我也做过反省:孩子的教育中,我们是否过于强调“有出息”了呢?
不是每个人都要“成大事”
我们在生活中偶尔会遇到这样的人,他们非常“睿智”,善于发现我们身上的问题和缺点,然后跟我们说:“你这样,能成什么大事?”
数年之前,如果有人这样指责我,我有可能会生气,我会想:“您这么优秀,您怎么没成什么大事呢?”,我也更有可能坦然接受意见进而改进并提升自己。
可现在如果有人这么跟我说,我可能更多的会想:“我也没想要成什么大事啊!我就想过好自己的小日子不行吗?”
孩子的教育中,我们也往往有这样的思维,对孩子的鞭策大部分情况下是对孩子有利的,可有些方面,似乎我们过于“操之过急”了。
因为据我们观察,现在的少年儿童普遍心智偏高,用“幼小的躯壳下,住着一个成年人”这句话来形容都不为过。
孩子们的“早熟”有物理层面的,也有心理层面的。比如垃圾食品带来的生理早熟、比如过度鞭策带来的孩子年少老成。
孩子在生理上和心理上都有被“催熟”的嫌疑。当小小孩子显现出成年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以及成年人的欲望的时候,我们不得不承认,这其实是来自我们的鞭策。
因为我们不希望他们“输在起跑线上”,希望他们将来能“抢先一步”、“高人一等”,大多数时候,孩子们是被我们驱赶着在前进:
为此我们可能过早地给他们立志成才的使命、我们会给他们报各种兴趣班特长班、灌输了功利主义思想等等。
对于绝大多数孩子来说,我们让他们立志成才的初心是没有问题的,但我们往往会强行灌输让他有“成大事”的个人理想。这在一定程度上给孩子带了巨大的心理压力以及好高骛远的盲目自信。
神逗感言
当孩子真正接触社会,遇到挫折的时候,往往不能理性面对,有一些孩子则可能会自暴自弃,就如同神逗当年也有过一段抑郁迷茫的时光。
但好在走过来了,反而看得更开,我接受了自己的平凡不代表着我会就此成沉沦。
对于我的孩子,我可能更倾向于让他掌握一套能够适应这个社会的基本技能,首先具有一技之长,能够养家糊口,进可攻退可守,做好迎接机遇的准备,在此基础上才有更进一步的可能。
至于能否“成大事”,多数时候是时势造就,孩子需要有大志向,也更需要有接受平凡的良好心态。
与其当我们老了,感叹孩子不在身边,不如让我们的孩子不以自我为中心,学会脚踏实地,全面考虑问题。您说呢?
专注早期教育,分享育儿心得,我是神逗奶爸!期待您的